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行业知识

入坑十年屌丝博士看气体分析江湖

时间:2025-07-31  来源:极善思传感技术  作者:极善思
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我,博士还未毕业就混迹于气体分析这个小行业,至今已超十年,十年磨一剑,可惜剑未磨成,自己已经成功升级为中年屌丝。虽无甚成就,但还在坚持,历经十年,对这个苦逼领域也有了一丝丝认识,近日四岁孩子感冒,在家照顾,闲来写着和众位同行分享,不到之处,静候拍砖。
1、气体分析仪行业特点
关于这个苦逼行业的特点,可以总结为一大、二多、三长、三高。
一是“大” ,主要是差距大
这个大字不是说行业大,企业规模大之类的,而是国内外差距大。主要体现在技术水平和企业规模上。一个简单的例子可以说明一下,西门子的U6型气体分析仪已经定型超过40年,到现在每年在国内仍然有不小的出货量,还被很多用户作为指定产品。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超过四十年,还有很强的生命力,可见差距之大。
规模差距就更不是一般大了,单就仪器来说,国内龙头和国外龙头产值差近两个数量级,十亿和千亿的区别,查了下2019年的数据,见图1。

图1 2019年国内外龙头收入对比
二是“多”,主要是细分行业多、中小企业多
气体分析是一个基础性行业,但气体种类、检测原理的多样性,决定了这是一个高度细分的苦逼行业。例如单单一个氧气的检测,从检测原理上说就不下十种,见图2。从应用上说又各有追求,有的要求低成本;有的要求高稳定性;有的追求低浓度微量检测限;有的追求高纯浓度时的检测精度;有的追求极快响应时间等等,这就需要基于不同原理设计不同的传感器来满足各类应用。

图2 常见的氧气分析方法
有时同一种气体的同一种原理也会有不同的要求。比如同是光谱法测量CO,路边机动车尾气测量就要求极快的响应速度;变压器油中的CO要求极小的气室体积;电力设备中的一些应用主要需要克服一些背景气干扰。
以上种种就决定了这个领域细分行业很多,从而决定了这个领域里中小企业是主流。
三是“长”,主要是研发周期长、营销周期长、回报周期长
仪器开发与技术研究是两种思维,一个是要补齐所有短板,让产品稳定可靠,一个是寻找长板,找出某个点的过人之处。因此开发一款好产品的过程,需要解决太多细节问题,加上硬件不能像软件开发那样快速迭代,开发的过程势必拉的很长,当然那种简单集成式的产品开发除外。
产品在实验室开发完了,还需要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试用,中间还会碰到一系列的工况适应性问题,还需要继续迭代。终于正式推广了,没有业绩,用户还需要一系列的测试甚至试用,才能被最终接受,这个周期也是漫长的。
长的开发周期和推广周期必然带来长的回报周期,怎一个无奈了得。
四是“高,主要是门槛高、利润高、“地位”高
气体分析这个行业门槛说低非常低,几个人,买现成的传感器,做一些数据采集显示等简单集成式的开发,一个产品就快速推出了,因此入门级产品竞争异常激烈。门槛说高那也是非常高,技术层面,任何一类传感器研发都涉及了多学科交叉;另外,还需要了解行业需求,还需要有现场帮你做测试等等。门槛一旦高了,利润也就高了。
另外,行业还有一个特点是“地位”高,这里说的地位不是指由权力或财富获得的地位,而是因为这个行业太细分,很多更细的细分行业中,比较容易能做到国内或者国际领先,尽管体量不大,但不可获缺,比较容易给自己带来成就感。
2、差距大的原因在哪里
从历史的角度看,差距大是必然,差距不大才不正常。归纳了一下,感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。
一是国家队引领能力不足
作为一个高度细分行业,同时还是研发周期、营销周期和回报周期都长的行业,本来就不是国企的菜。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,国内气体分析技术似乎还能跟上国外的发展,一进入到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时代,这样的行业自然被遗忘了。这个是客观规律,时代必然,不需要遗憾。几个曾经很牛叉的研发生产气体分析设备的国企,进入新世纪以后似乎都失去了往日的锐气,没有起到引领行业发展的作用。
国家队的另一个层面,是大学和研究所,受限于国内科研体制,他们也没有很多拿得出手的可广泛应用的成果。不过他们为这个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,就这一点来说,大学和院所不辱使命,是这个行业之幸。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 权威院士谈激光器技术研究时有感而发(查看该视频请移至极善思传感技术公众号)
二是其他产业的虹吸效应
过去四十年里,特别是近二十年国家经济飞速发展,房地产、互联网等等行业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,一个没有高端人才进入的行业,它的发展速度可想而知。西门子等国外企业一款产品有几十年的生命周期也就不足为奇了。
最近参加了一个高中校友的小型聚会,有位90后学弟做了一个临时用工平台“青团社”,近四年每年以超过400%的速度增长,2020年一不小心就做了2个多亿的收入。这是一般的分析仪器公司无法比肩的,也瞬间让我这个80后学长感觉被拍到了沙滩上。 

盗一张师弟的帅照充门面(青团社创始人邓建波)
三是有梦想又执着的人少
需要长期付出,经济方面的回报也不见得有多大,加上过去三十年的国内环境,要想在气体分析这个领域做出成绩,需要一些情怀,还需要一些执着。这样的人,太少了。
3、我们的希望在哪里
当前,气体分析行业国内外差距大是历史的必然,个人以为未来实现赶超也是历史的必然,归纳一下,感觉也有以下三个方面理由。
一是星星之火尚存
尽管过去几十年这个小行业发展很艰辛,也很慢,甚至还有些乱,但还是有一小批有情怀有梦想的“傻子”们在坚持。他们很优秀也很值得尊敬。以下举例二三。        
比如沈阳有位高姓前辈,我们可能算是一类人,算是莫逆之交。90年代初复旦大学研究生毕业后,三十年来坚持研发世界级水平的露点传感器(测量湿度中的低湿),曾经去看过他的实验条件,和高大上一点都不沾边。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,一次又一次的试验,按他的说法烧杯都扔了近万个。这几年,终于获得了突破,制作的传感器可以实现进口替代。再
比如上海有位老叶,已近70高龄,多年前从上海硅酸盐所出来,制作的氧化锆氧气传感器,可以分析痕量氧气,性能优于国外进口的氧化锆氧传感器。

图3 露点传感器
例子还有很多,每次参加分析仪器学会的年会时,都能看到很多老一辈的仪器人还在坚守,他们的专注与坚持值得我们学习。
二是燎原之势已现
近年来,由于环保、能源等行业的需求爆发,国内气体分析行业在技术层面取得了长足进步。比如,2019年底日本富士电机研发部的同行过来进行一些合作与交流,谈到他们在开发紫外差分烟气分析仪。他们说他们在研究国内厂家的产品,因为紫外差分技术国内是全球水平最高的。听了这个话,仔细一想还真是,几个国际大厂都没有紫外差分原理的分析仪,都还停留在紫外非色散阶段,而国内随便找找就是一堆仪器,见图4。

图4 国产紫外差分烟气分析仪
另外,不说那些国内龙头,其他像上海禾赛、徐州旭海、河南日立信、青岛崂应、武汉敢为、武汉晟诺、深圳诺安等等等等,一大批企业都推出了自主研发,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,燎原之势已逐步显现。   
三是理想彼岸必达
气体分析这个小行业的行业竞争力,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可以赶上国外同行,理由有三。
(1)产品开发后发优势明显
气体分析仪器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,国外一线大厂的很多产品已经几十年没有太大变化。当前,光电子、材料、信息技术都有了长足的发展,对于已知成熟原理的仪器,新材料新器件的应用,会让我们开发出更好的产品,实现国产替代是必然,这是国内同行产品开发的后发优势。
(2)工业基础配套水平进步
简单举个例子,十年前外协一款PCB需要差不多10天,现在基本是24小时,这就让产品的迭代速度有质的提升。其他包括光学加工、机械加工、特种材料、镀膜等等,都有明显的进步。更重要的,我们还有大批从学校和科研院所毕业的高素质工程师,这些让我们今天开发高端仪器变得相对容易很多。
(3)是国内外形势的迫切要求
2020年可能是历史的转折,国内外形势发生巨变,这个就不展开说了,这种变化一定会助推气体分析行业快速朝着中高端方向发展。     
 4、写在最后
我是一个大学老师,不过好像有些不称职,除了专心教学外,没有研究什么高大上的理论,因为自知天分不够,无法在理论上取得重要成果,只希望能为气体分析这个领域做一点点力所能及的事情。过去一些年,在一门心思研制一些气体分析的传感器,每日做的事情都是在补短板,希望能做出些结实好用低成本的气体分析模块(图5),不求富贵,爱自己想爱的人,做自己想做的事,此生足矣!所谓,甜若久时自会苦,苦到深处自然甜,自己也计划年后离开大学,进一步入坑到这个苦逼行业中,继续苦,请多支持!

图5 花了好大力气做的模块

转载:极善思传感技术微信公众号于2023年1月13日发布的文章
版权所有 © 2011-2022 西安极善思传感科技有限公司 陕ICP备2021002696号